群團工作

【職工感悟】感悟平凡,自強不息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16-08-12 14:38:24 瀏覽量:868

當“低頭族”成為一種現(xiàn)象,當電競游戲成為一種時尚,當眼花繚亂的視頻成為生活的焦點,書籍仿佛離我們越來越遠。那些閑暇的午后,能沏上一壺茶,靜靜品讀一本好書的人,如同成了當代的隱士。盡管如此,誰都不能抹滅書籍給我們帶來的力量,那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科技無法賦予我們的精神食糧。自問我并不是一個讀書愛好者,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翻開第一頁,那幅雨雪場景就直接將我從喧囂的城市帶到了七八十年代的黃土高原,至此就隨著作者的筆尖不能停頓,合上書本似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也許這就是書籍的魅力。

路遙的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全景式地描繪了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為中心,描繪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貧窮與自尊,現(xiàn)實與愛情,痛苦與歡樂,挫折與追求,深刻地展示了平凡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道路。那里的世界很平凡,沒有無所畏懼的勇士,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的生活。然而,那里又是廣闊的,形形色色的人在包羅萬象的生活大舞臺上,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有人成功,就有人失敗;有人出生,就有人死去,這就是《平凡的世界》。

書中的一字一句都很樸實,有酸楚,也有溫暖。即便那種生活是我們年輕一代沒有經(jīng)歷過的,透過文字我們同樣可以感受那流淌在血液里的鮮活歷史,讀來讓人不忍釋卷。

細細想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主人公孫少平充實的精神家園,那份自強和執(zhí)著。書的開頭,孫少平是個連“丙”菜都吃不起的窮困學(xué)生,極其自卑,但是他沒有自甘墮落,他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中,不斷攝取知識充實自我。高中畢業(yè)后,孫少平回到閉塞的家鄉(xiāng)做了一名教師,仍時刻關(guān)注著外面的世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百廢待興,孫少平青春的夢想和追求激勵著他到外面去闖蕩,他從漂泊的攬工漢成為正式的建筑工,最后又成了一名煤礦工人。然而,命運又無情的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在一次事故中他為救護徒弟受了重傷,面容盡毀。最終他選擇面對現(xiàn)實,又充滿信心地回到了礦山,迎接新的生活與挑戰(zhàn)。自始至終,孫少平都沒能脫離所謂的“社會底層”,但他并不沒有妥協(xié)于生活,屈服于命運,在平凡世界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人們總說“先談物質(zhì),再談精神”,但他孫少平不是,雖然物質(zhì)生活貧乏,但是精神生活卻如蒼天大樹,而且他的精神追求不是好高騖遠的白日夢,更多的是一種突破自我。更重要的是,孫少平的精神追求,是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的個人的選擇。生活中到處充滿糾結(jié)與掙扎,現(xiàn)實與精神的雙重壓力常常使人屈服,那些在極端條件下依然巍然站立,有力把握著生活方向盤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那個特殊的年代也一去不復(fù)返,如今我們也許不再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慌張,不再會為朋友光鮮亮麗的衣著而感慨生活不公,但是,似乎我們更應(yīng)該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青年一代的醫(yī)務(wù)工作者,我們每天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有汗水有抱怨,但最終因患者眼中的感激獲得溫暖。我們的醫(yī)生護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拼命擠出時間去學(xué)習(xí)自己領(lǐng)域的知識,去了解最新科研進展,不斷提升自己的醫(yī)學(xué)素養(yǎng)和能力,只為更好解決患者的問題。在世人的眼中我們的崗位很平凡,但是我們的拼搏努力和默默奉獻讓它發(fā)光,發(fā)亮。

每個人都有理想,每個人的理想也都各有不同,對物欲的追求是人之本性,無需加以指責(zé),不過在這對比下,那些以勞動證明自我價值,用奉獻守護他人的人才更值得尊重。也許,我們最終不必跨出各自的“雙水村”,我們需要的是平凡而驕傲的活著。(文/卞超蓉)